今年上半年,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93亿元,同比增长145.32%;利润7.63亿元,而去年同期为-9.99亿元;资产负债率28.29%,同比下降74.72个百分点……在创下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企业司法重整纪录后,重庆钢铁交出了一份数据亮眼的半年报。
此前的6年里,重庆钢铁年均亏损近40亿元,严重资不抵债走到生死边缘。但在短短半年内,重庆钢铁就通过司法重整解除了债务危机,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了体制机制、生产流程、产品布局的重塑,探索出一条传统国企改革脱困的新路径。
“百年老店”缘何一夕沦落?
重庆钢铁前身为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0年创办的汉阳铁厂。2006年重庆钢铁实施环保搬迁,这原本是重庆钢铁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却成为企业问题系统性爆发的导火索。
重庆钢铁环保搬迁初始概算150亿元,但建设内容和投资金额历经多次调整,到2013年才全面完成,总投资最后高达367亿元。所需资金来源除原厂区土地出让金140亿元外,其余皆为融资,致使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一位相关人士说,为了给上市公司“续命”,母公司重钢集团不停拆东墙补西墙,但优质资产出售殆尽仍于事无补。
重庆钢铁还集各种“国企病”于一身,核心问题是无视市场规律,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错配,可谓供给侧改革的“反面典型”——重庆钢铁作为当地唯一的大型钢铁企业,在环保搬迁决策中不考虑本地用钢市场,却将主导产品确定为“两头在外”的船舶用钢,其吨钢成本比沿海钢厂高出30%以上,投产之日便是亏损之时。
重庆钢铁虽为“a+h”股上市公司,但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决策机制严重缺失,无论环保搬迁项目建设还是日常生产经营,都持续遭受关联公司“围啃”,跑冒滴漏严重,多名中高层干部因涉嫌违纪违法被查处。
据统计,2011年至2016年重庆钢铁年均亏损近40亿元;至2017年4月实际净资产约-153亿元,同期135家债权人发起219起诉讼,银行账户和主要资产均被查封冻结,现金流完全枯竭,上交所给予a股退市风险警示,走到生死边缘。
司法重整破解一系列重大难题
重庆钢铁一旦走上破产清算程序,将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普通债权清偿率将低至16.64%,多家地方国企将承受高达210亿元的债权及担保损失,8000多员工将失业,17万户股东的股票价值归零……
“这好比在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解决问题,还不能引爆风险。”重庆市常务副市长吴存荣说。经反复研究论证,引入既有资本实力又有产业背景的四源合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成为拯救重庆钢铁的关键抉择。
根据各方共同协商制定的重整方案,四源合基金与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分别出资30亿元和10亿元购买重庆钢铁铁前资产、受让重钢集团所持股份,重钢集团以30亿元现金购买重庆钢铁相关资产并为退休职工托底,金融机构提供35亿元贷款。由此重庆钢铁可获得105亿元现金用于债务清偿和维持生产经营。
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是降低重庆钢铁债务负担的关键步骤,实现了普通债权人50万元及以下的债权以现金全额清偿;对超过50万元的每100元普通债权分得约15股股票、每股价格3.68元,该部分普通债权总额约280亿元、清偿比例58.84%。
经过重整,重庆钢铁1400多家债权人、17万户中小股东和职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并彻底解决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和关联担保可能引发的连环债务危机。
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经过司法重整和引入战略投资者,2017年底重庆钢铁顺利实现“st摘帽”,资产负债率降至30%左右,生产经营成本明显下降,行业竞争优势凸显。今年3月,已投产8年的重庆钢铁热轧薄板厂生产线首次达到并超越了设计产能。
“现在大家干劲儿十足!”生产线轧制作业区负责人谭欧说。今年上半年重庆钢铁人均奖金增加了1500元,一线员工工资增幅达到38%。
在四源合基金主导下,目前重庆钢铁在结合区域市场大力完善产品结构、规范管理流程的同时,还计划以电炉冶炼废钢的“短流程”替代从铁矿石到终端产品的“长流程”,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步建成国内先进的绿色化、智能化钢铁企业。
此外,通过引进四源合基金,重庆钢铁在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还推出了员工持股改革,并实现了与宝武体系在技术、管理、供销等方面的协同,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预计今年重钢将形成600万吨产能。”四源合基金ceo周竹平说,如果能达到设计的830万吨产能,重钢人均年产钢将超过1000吨,达到行业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