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在心上 帮在实处 来源:
2018-06-04
30平方公里,736户,2854人,耕地3768亩,山林地38934亩,5座漫水桥……2014年至今,这些有关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石灰窑镇石灰窑村的代表性数字,无数次出现在鞍钢扶贫干部曹利新书写的材料中,他每天都在思考着这些数字背后的事情。 2014年7月30日,那是曹利新来到岫岩县石灰窑镇石灰窑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的第一天。汽车驶下高速,行驶在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上,四周山峰重峦叠嶂,好像一扇扇半开的翠屏。无暇顾及眼前这美好的自然风光,曹利新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全是山,老百姓靠啥养活自己呢?” 作为鞍钢集团委派到岫岩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的代表,曹利新深知自己任务艰巨,为此,他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学习掌握扶贫方法。尽管心里早有准备,但当曹利新来到村子里了解情况后,眼前的现实还是给了他重重一击——当地耕地资源匮乏,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失;山高偏远,农作物单一,农副产品销售困难;村民致富观念不强,“等靠要”思想顽固。 初到村里,村民对曹利新十分客气,“都以为我是来送钱、送物的。”了解情况后,又纷纷关上了自家门,态度非常冷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帮村民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曹利新挨家挨户走访,和村民交朋友、唠家常,帮助贫困户“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杆。 石灰窑村四组的曲老汉是一个典型的“五保户”,无儿无女也没有生活来源。“这个人‘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平时爱喝酒,经常因为缺吃少穿去村里或镇上闹。”为帮他树立“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曾经一段时间,曹利新每天都会去他家走访,给他加油鼓劲,还用村里其他人的例子激励他。在曹利新的帮助下,去年,通过结对帮扶补助,曲老汉自己养了5头猪,并在年底成功卖出,赚了3000多元。“人穷志不能穷,只要让老百姓相信勤劳能致富,尝到脱贫的甜头,就能够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曹利新坚定地说。 事实一再证明:有了脱贫的志气后,农民的知识水平决定了富裕水平。为有效发挥当地山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施脱贫项目,曹利新曾自费先后到桓仁、吉林、辽阳、盘锦等地考察,了解各地扶贫项目,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开发致富渠道。目前,全村共有合作社2个,71户建档立卡户已有41户分别开展了种植、养殖、玉石加工等脱贫项目,其余因年龄、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均加入村食用菌加工合作社,由合作社带动脱贫。 石灰窑村特有的山地柞树资源比较适合柞蚕养殖。养蚕曾是村里的主要产业,当时几乎每家都有几棵柞树,然而养蚕盛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败落,到2000年左右,村里最后一户养蚕户也不干了。为找到村民放弃养蚕的原因,恢复养蚕产业,曹利新请来科技局工作人员为村民讲解养蚕技术,消除村民们的顾虑,他还亲自为大家担保风险损失。当年8户村民试养,均取得了万元以上收入。
“扶贫讲究方式方法,要因地制宜。”几年的扶贫经历,曹利新对扶贫工作有了自己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我都会选择一些非贫困户去尝试,他们有头脑、有条件,心理素质也好,便于起到示范作用。”曹利新说,扶贫在于扶在心上、帮在实处,贫困户底子薄,经不起尝试,所以一般都只顾眼前利益。“有了身边成功的例子,才能够打消大家的顾虑。” 曹利新的努力不仅体现在这漂亮的脱贫数字上,更将“鞍钢”这个名字刻印在石灰窑村每个村民的心里。2015年8月,石灰窑村遭受洪水灾害,村内5座漫水桥全部被冲毁,鞍钢派出挖掘机连续奋战一周帮助修复,村民集体前来感谢;2016年鞍钢帮助石灰窑村修路,由于乡村道路狭窄,当时十二组组长于明学带头将自家院墙拆除,让工程机械车开进村里;2017年岫岩洪灾期间,鞍钢派出大批工程车辆赴岫岩抢险救灾,很多村民走出家门主动参与,为车辆指路、为抢险支援;当听说有鞍钢的人来,八组的组长冯淑清总会拿出家里的特产招待一下“鞍钢好人”,“每次有困难,鞍钢都会来人帮助我们,我们非常感谢。”……修路、修桥,引水清淤,精准帮扶,3年多来,一系列的扶贫举措让这个四周围山的小村子跳出了贫穷的谷底,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