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集团网站-凯发k8ag旗舰厅真人平台

 

李超——工人出身的发明家

 来源:鞍钢集团公司凯发k8ag旗舰厅真人平台的文化部 2014-01-14

    2014年1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聚集了来自全国的科学家、科技精英们。
 

  一个小个子、小平头、目光炯炯的小伙子,站在众多“科学大腕”中,显得格外年轻,质朴,有朝气。
 

  他就是今年获奖者中唯一的产业工人——鞍钢股份冷轧厂冷轧四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李超。
 

  他主导完成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创造了冷轧机乳液吹扫的“鞍钢模式”,使鞍钢冷轧汽车板表面质量从o3标准一跃提升到世界最高的o5标准,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立志做一名高水平的技术工人
 

  李超是从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发明家。
 

  从工厂里不起眼的小工,到国家级科技大会上万众瞩目的获奖者,这中间的道路,李超跋涉了24年,无数坎坷、无数艰辛,他从未动摇,笃定前行,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成为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70年,李超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鞍钢质量处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时常在家里修一些小设备、焊一些电器元件。李超耳濡目染,小学时就自己动手制作能够收到几个波段的收音机,他用简单的电器元件和废旧物品制作的“自动黑板擦”,获得学校的小发明奖。
 

  初中毕业,李超未能考上重点高中。在人生的第一次挫折面前,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怀着对鞍钢的深厚感情,考取了鞍钢技校钳工专业,在锉、锯、錾、钻、磨的技能训练中孜孜不倦追寻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1989年,李超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鞍钢冷轧厂成为一名维修钳工。由于个子小、娃娃脸,班长起初并不注意他,甚至没给他派师傅,难得的一次外出学习机会也没让他去。在短暂的挫败感之后,李超憋上一股劲儿,决心苦练技能,干出个样儿来。没有师傅,他就把班里的“活长”们都当作师傅;没人主动教,他就主动去问,主动去学。就这样,他跟全班的“活长”们学会了五花八门的实用技术。
 

  一次,在“新增翻钢机运输链”工程中,李超运用所学知识,把“活长”们都看不懂的十几张盖板图样画在一张总装配图上,获得了大家的肯定,班长当即授权他这个小工当现场“总指挥”。于是,李超带领大家将十几块盖板全部严丝合缝地安装到了设备上。
 

  事后,李超不仅得到了比“活长”多出四十块钱的奖金,而且他更加坚信:一个人是不是被人尊重,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为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
 

  有理想,但更需要奋斗;没有奋斗做支撑,理想只是空想。连续八年,李超利用工余时间补习了高中课程,自学了冶金机械专业成人大学本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李超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入厂两年,李超就成为八个钳工班中最年轻的副班长。之后,他多次获得鞍钢青工技术能手称号,1997年,以过硬的技术一举斩获鞍钢青工技能大赛技术状元,并被选拔为冷轧厂第一批点检员。
 

  如果说入厂第一张图纸被肯定并付诸实施,使李超看清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向,那么1998年的一个项目,则更坚定了他成为高水平技术工人的人生信念。
 

  那年5月,李超婚假刚休了一半,就被车间主任周敬忠叫了回来。
 

  当时鞍钢只有一条早年引自奥地利的冷轧生产线,那段时间,这条线的活套段事故频发,平均两天一起,每次事故要处理6-8小时,点检人员、维修人员都苦不堪言,大家编了一段顺口溜自嘲:“小车掉道,钢绳缓套,摆门撞坏,人员全到。”
 

  李超决心改变这种跟在事故屁股后面跑的状态,对活套设备进行改造,这一想法得到车间技术专家贾成洲和厂领导的支持。白天,李超在现场观察、测绘、查数据;晚上回家,就伏在案头,查资料,画草图。李超的媳妇帮他读数据,校验尺寸,两口子常常一画就画到后半夜。
 

  半个月后,李超完成了包括装配图、部件图、零件图共三十多张设计制图。冷轧厂为了这三十多张图特意召开专家论证会,完善方案,冷轧厂领导当场拍板,决定年修期间进行改造。
 

  那次对活套段的改造非常成功,次年,活套段全年设备事故只有半个小时,原来制约生产的大难题,成为带动生产的助推剂,全年,冷轧厂不仅用一条线完成两条线的产量,还远远超产,干出了100万吨。
 

  那一年的厂创新大会上,厂里第一次设了特等奖,并把它颁给了李超的活套车改造项目,同时,他的轨道改造项目也获得了一等奖。李超格外激动,一个点检员的设计方案能够得到厂领导和众多专家的认可,并为企业带来效益,这是多么大的荣誉呀!
 

  这次经历,让李超终身受益。那之后,李超面对过无数次的设备难题。困难,一个个攻克,目标,一步步抵达。在岗位成才的路上,李超始终保持着每天都在学习进步的状态,坚定地向着高水平技术工人的目标前进。1999年被评为厂级专家,2001年被评为鞍钢公司级技术专家。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使李超摆脱了学历的羁绊,踏踏实实地在一线拼搏多年,终成当之无愧的技术专家。
 

  用责任和担当写忠诚
 

  展开李超的创新发明目录,230多项,全部与他的岗位有关。十多年来,鞍钢“九五”、“十五”、“十一五”改造如火如荼,冷轧厂由原来的一线变两线、变六线、变十线,产品由普通的冷轧板变为高附加值的汽车板、家电板。李超的成长和创新之路伴随着这每一次的跨越,他以火热的创新激情和毋庸置疑的创新成果书写着对企业的忠诚。
 

  市场上需求酸洗板成品,鞍钢决定在冷轧厂做。李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将一台全新的涂油机安装到了机组上,为企业开拓出一个新的产品品种。
 

  冷轧二号线建成投产第一年,由于是我国第一条立足国内技术资源整合集成的酸洗连轧生产线,设备故障高发。李超带着技术点检人员夜以继日地解决了一系列设备缺陷,最终使这条鞍钢的“希望之线”顺利过渡到稳定生产阶段。
 

  冷轧四号线建成后,李超又来到这里工作。他带领技术点检人员高效地解决了一系列制约生产和产品质量的问题,使四号线成为冷轧厂的“创效之线”。
 

  对于李超来说,在企业,通过创新解决生产难题,不断扩大品种提高质量,是永无止境的,他的口头语是:“只有没改完的,没有改不成的。”
 

  李超常说,是企业赋予他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他要用双手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在企业需要他的时候,总能义无反顾地站出来。
 

  2004年,鞍钢决定在冷轧二号线新建一条清洗机组,李超被任命为工程组设备负责人。清洗机组的设备和工艺当时在鞍钢是空白,李超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在设备安装时,新日铁派来两名技术专家负责指导安装和技术咨询。李超每天跟踪在现场,针对安装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及时提出变更设计、现场优化,有时就直接将优化方案写在纸上,画在图上,交给翻译去沟通,得到的答复总是“方案修改合理,完全按方案施工”。后来新日铁总公司来人到鞍钢检查时,指着自己的专家开玩笑地跟李超说:“这个家伙上次干韩国的项目忙得团团转,这次却很悠闲,回去我们得少发他奖金了。”
 

  在安装清洗机组工艺段电解槽时,两槽连接需要使用橡胶密封垫密封。李超无意中听点检员李忠华说,现场使用的垫片是拼接的。这些垫片看着不起眼,但如果密封不好,会导致槽体中的碱液外漏,后果非常严重。当时,槽体上面的设备即将安装完毕,如果要更换密封垫,返工量很大,施工单位不愿为小小的垫片拆了重装。可李超坚持返工,“我们要对企业负责”!当分离了槽体看到压在里面的密封垫时,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几段密封垫中间有几毫米的间隙,一旦加入碱液,碱液就会外漏。如今,清洗机组已经投产七八年了,这个部位从未渗漏过碱液。
 

  作为一名鞍钢人,李超时刻牢记责任和使命,他用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在困难面前勇敢担当,为鞍钢争了光,为企业创了效。
 

  2006年,鞍钢建设冷轧四号线时,李超作为谈判小组成员赴日本参与设计审查,主谈清洗机组部分。李超把二号线清洗机组暴露出的设计问题和修改方案详细列出来,总计有60多处,一条一条地谈。双方争执的焦点集中在清洗机组刷辊传动轴直径要不要加大上。李超根据二号线出现的一些问题,要求日方将传动轴的直径增加2mm。如果这一方案被采纳,日方的制造成本将随之上升一块,日方拒不承认是设计问题。
 

  李超态度明确:“这个问题不解决,下面就不谈了!”双方激烈争论了两个多小时,僵持不下时,李超“将”了对方一军。他站起身来,一字一句地说:“如果不修改设计,就将此项写入纪要中,以后这个部位出了问题,你们要负全责!”最终,日方答应了修改设计,并敬佩地与李超握手言和。时至今日,四号线清洗机组已稳定运行了四年多,以前的故障从未在这条线出过。
 

  李超的忠诚还体现在他不保守上,他悉心将所学无私地传授给他人,影响了一批青年人,也带动了一批青年人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去创新登高。
 

  他担任一号线联合机组机械点检长期间,负责调整活套摆门尺寸的一名年轻点检员在调整时遇到难题,找到李超,他查看图纸后手把手教,一共三次,从此以后调整摆门再也没难住那名点检员。
 

  他担任二号线设备作业区副作业长期间,一名刚进厂的大学毕业生自学活套设备一周,也没搞明白具体的情况。李超带他到活套内仔细讲解,使这名大学生毕业生受益匪浅,在之后他自己独当一面处理设备故障时多次应用。
 

  入厂25年,李超以对企业的赤胆忠诚,带领他的创新团队先后攻克技术难题230多次,获得鞍钢集团公司及厂技术创新奖59项,他本人获得5项国家专利,1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拥有4项专有技术,共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以上。
 

  只有没搞完的,没有没搞成的
 

  多年来,李超在技术创新上有股百折不回的韧劲,在技术攻关中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牛劲,在他和他的团队面前,多年遗留的老大难问题,他们能解决;日本、德国等外方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能攻克。职工们说,李超搞发明创新,只有没搞完的,没有没搞成的。
 

  1999年,鞍钢引进德国dmg技术改造冷轧一号线,建设第一条酸轧联合机组。由于改造是因地制宜在原有基础上实施的,新增的酸洗区域与轧机区域带钢运行中心线不在一条线,调试时带钢经常在转向塔部位发生故障,每天至少两次,严重影响了调试工期。
 

  这种问题在国内外从未有过,连德国专家也没方法解决。时任机组机械点检长的李超每天蹲在设备旁,观察生产时带钢运行状态,经过半个月时间的观察分析,终于找出了转向塔带钢跑偏的病根,对症下药,问题迎刃而解,机组调试按期完成。德国专家由衷地赞叹:“真了不起!”
 

  李超技术精湛,在工友心目中,无论什么难题,只要有李超在,肯定能解决。
 

  2004年,鞍钢针对市场对钢板表面质量的要求,决定在冷轧二号线新建一条清洗机组。李超被任命为工程组中的专业负责人。调试时,新日铁设计的一套洋设备——雾滴分离器出了问题,不断有雪花状的碱雾从30多米的烟囱中飘出来。
 

  李超一看急了:“这样会影响环境。”他马上找日方交涉。日方调试了多次也不见任何效果。最后,只好向李超摊摊手说解决不了,同意赔偿鞍钢损失。
 

  日方“缴械”了,可李超不想放弃。他同身边的技术人员沈文成、张泽峰等人结成攻关小组,每天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琢磨这件事,他们爬到40多米高的厂房上看产线烟囱排出的气体是否有污染,比对类似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础构造,钻到分离器里查看问题所在,终于找到了问题点。经过改进,烟囱再也不飘“雪花”了。
 

  半年后,日方专家来鞍钢对清洗机组项目进行跟踪调查,看到烟囱不飘“雪花”感到很惊奇,希望李超告诉他们是如何改进的,李超半开玩笑地说:“这是我们的技术,是技术know how(诀窍),如果想知道,可以跟我们公司先谈下商务合同。”
 

  善于创新的人常有平常人不具备的思维,和敢啃“硬骨头”的勇气。李超就是这样,面对设备缺陷、生产难题,他视正常为不正常,以百折不回的毅力破解难题。
 

  李超常说,搞技术的人,发现一个螺栓松了,会首先把它紧上,其次想它为什么松,怎么能让它不松或少松。
 

  2005年,冷轧二号线清洗机组热负荷调试,这条高密度电流清洗线是一项新技术,包括鞍钢在内当时国内仅有两条这样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由新日铁设计,一些设备的选型存在突出问题。特别是循环泵,平均每台仅能运转一个月左右。负责的点检员想尽各种办法包括寻找厂家凯发k8ag旗舰厅真人平台的技术支持,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全线24台循环泵,一个月花费的备件费用高达60万元。
 

  几个月下来点检员几近崩溃,只好找到李超求助。李超全面、仔细地分析备件的损坏原因、部位并同其他产线对标,最终将问题症结锁定在设备的工况使用条件上,这个症结找得非常准。找到原因后,他制定了改造方案,短短一周时间问题迎刃而解。改进后循环泵使用寿命由原来一个月延长到6-8个月。2007年,冷轧厂建第二条高密度电流清洗线时,原样移植了这套技术,避免了再走弯路,取得良好效果。
 

  李超搞攻关不是单打独斗,他很善于组织团队作战。有个现象很耐人寻味,李超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形成创新团队,每当遇到技术难题他都能快速组织起跨产线、跨区域的创新团队,联盟攻关,每一项发明创新很少是他一个人搞的。
 

  冷轧厂厂长蔡恒君对李超的评价透着喜爱:“李超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还能带动身边人一起创新,这正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技术工人的好榜样。”
 

  李超一直保持着“不仅把松了的螺丝紧上,还要让它以后少松不松”的创新意识,并把这个理念,灌输给团队的每一个人。同类设备故障如果出现两次以上,他一定带领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将故障去根儿。正是这种先进理念和无畏创新的精神,助推他不断攀向技术的巅峰!
 

  他创造了乳液吹扫新模式
 

  像他的名字一样,李超一直在不断地超越。超越大大小小技术壁垒,超越一个接一个技术高峰,超越自己的创新纪录,他创新前进的引擎总是充满活力。
 

  汽车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中国的轿车面板大量依赖进口,2004年之前,国内只有宝钢一家能够生产出o5级表面质量的轿车面板。2004年,鞍钢用新投产的冷轧二号线成功生产出o5板,李超是这条生产线设备副作业长。两年来,冷轧二号线生产的o5板已陆续打入国内几个汽车生产厂。然而,成功的喜悦是短暂的。客户时有反映,钢板表面有锈蚀。
 

  2006年,一天晚上,李超从现场处理故障后刚回到家,又因为轧机出口乳液残留问题被叫回去。
 

  赶到现场,李超就钻进又热又脏的架间,风梁、喷嘴、钢板、机架壁……逐一察看。
 

  冷轧工艺有点像擀面皮,在轧制过程中,带钢运行速度每分钟达1250米,需要用乳液来给轧辊和钢板润滑降温。为了不让乳液残留在钢板上形成锈蚀,在轧机出口处,要进行乳液吹扫。
 

  冷轧工艺技术一直掌握在外企手里,鞍钢冷轧二号线也采用的是国外的技术。这个技术初期是没有问题的,但随着客户对钢板表面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问题就来了。一是乳液残留多,带钢残次品高达8%;二是作业现场噪音高,达120分贝以上;三是耗电量大,每年电耗达635万度。
 

  外国的模式行不通,咱就搞个鞍钢模式!
 

  之后的一段时间,李超每天都会到轧机旁蹲上一个小时,观察带钢的表面。只要停机检修,他就带着点检员钻进架间察看,残留的原因、位置、形成缺陷的记录,测试风动轨迹。
 

  几次,吃饭的时间,大家看不到李超,到现场一看,他还蹲在那儿瞧呢。
 

  一次,点检员陈雷垂头丧气地跟李超说:“国外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我们还能改出比它强的?”
 

  李超在本子上记下测量的数据,对陈雷说:“看着一吨吨的成品带钢因为带乳液残留被降级、打废,我心里不是滋味。就算这个项目真是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嘴上拔牙,咱们也得动、也得拔。”
 

  这是多么强烈的责任意识呀!
 

  随着现场勘察、测量、分析、讨论的深入,解题的思路逐渐清晰。国外普遍采用平面高压空气吹扫技术对堆积在带钢表面的大量乳液进行强力吹扫,李超改变了这个固有模式,变事后集中吹扫为事先预防、分区吹扫,对轧机出口每个甩带乳液的源头先进行强力阻拦,再对带钢表面进行强力吹扫,从而达到更洁净、更高效、更省力的清理效果。
 

  围绕这个创新思路,李超带领攻关小组又研发了五个支撑技术:七分区立体吹扫技术、乳液收集导引技术、紊流控制及低噪节能技术、乳液吸附技术、自动分段吹扫控制技术,对乳液残留的不同种类的形貌及生产原因和存在的其他方面如噪声、能耗方面的缺陷,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和改进。
 

  2006年12月,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及相关技术在冷轧二号线正式投入使用,据统计,乳液清除率由平均93%提升到100%,钢板表面质量从o3级提高到o5级,残次品率由8%降为无残次品,每年耗电量节约36%、现场的噪音降低了25%,当年就创造效益337.30万元。
 

  李超的这个创新项目为冷轧吹扫技术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沿着这个思路,鞍钢股份冷轧厂在后来建设的几条冷轧生产线上进行应用推广,截至2012年,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4571.38万元。
 

  2009年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获得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在看了这个项目后评价:它是鞍钢冷轧生产线的一项重要的创新发明,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项技术在国内外首创,国际上领先。
 

  李超创造了乳液吹扫新模式,实现鞍钢o5板的生产新突破。
 

  一个人,拥有了信念、忠诚和技能,就能够超越一切障碍、超越一切平庸。
 

  李超,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的职业态度和精湛的职业技能,写下了一名技术工人的精彩人生!
 

    (赵越 孙涛 兰天碧 石运来 魏胜安)

 
 
 
©2017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辽icp备05004580* 建议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