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至2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工人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卫视等10余家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走进攀钢,切身感受攀钢治硫重大成效,深入采访攀钢为攀西地区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规范有序的生产现场,在现代化管理的中控室,媒体记者边看边问边记,对攀钢把脱硫治理作为事关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前途命运的一项政治责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感钦佩;对攀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与技术改造,实现烧结机与脱硫装置完全配套运行等成功做法赞叹不已。
人民日报社采访室主任梁小琴说:“通过实地采访,为攀钢主动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成功治硫和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的成绩感到钦佩。”新华社记者胡旭说:“攀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改善攀西地区空气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涛认为,攀钢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路值得推广。
从2007年开始,攀钢就着手解决烧结烟气脱硫难题,是全国最早安装烧结烟气脱硫装置的钢铁企业。经过长达6年多的技术攻关,攀钢相继攻克了脱硫剂易流失、高含量杂质离子难脱除、设备易腐蚀等难题。针对攀钢钒新1号烧结机、6号烧结机原烟气脱硫装置脱硫效果欠佳的实际, 攀钢钒经过考察、调研和技术交流,决定采用boo模式(第三方建设运营)实施整改。目前,两套脱硫系统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万吨,且运行费用较之前降低近4000万元/年。针对西昌地区地处高原、气压低的现状,攀钢在原氨法湿法脱硫系统基础上,启动了全面密相半干法脱硫工艺改造,彻底解决了“烟羽”问题。随着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瓶颈的突破,攀钢已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使攀西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实现历史性突破,对进一步深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动钒钛钢铁、机械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