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机械设备点检员,坚守焦炉设备22年;他用坚持不懈的创新成果,践行着工匠精神,被同行称为焦炉设备“诊断师”。他,就是前不久获得首届“鞍钢工匠”荣誉称号的西昌钢钒公司炼铁厂首席点检技师杨林。从一名普通的钳工技师,到首席点检技师,再到“鞍钢工匠”,杨林用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
热爱铸就匠心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就要想方设法解决生产设备运行中的难题。”这是杨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告诫他的一句话,这成了杨林扎根一线的初衷。
22年前,杨林从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工厂,从事钳工工作。他惊奇地看到,生产现场“趴窝”的机器,在师傅们一双双沾满油泥的大手摆弄下,神奇地运转起来。师傅告诉他,技术工作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这激发了杨林学技术的热情。面对发生故障的设备,杨林跟着师傅一起解体设备、查找故障……每每看到机器设备调试运转起来,他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当你带着兴趣做一件事,苦和累就感受不到了,这种乐趣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多年后杨林感慨地说。
“不是我不想戴手套,有些设备零部件装配时全凭手感,戴手套会影响装配质量。”杨林幽默地认为工作服上星星点点的油渍,是机器奖励给他的“奖章”。杨林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对自己负责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图纸了如指掌。
厂里的机器设备成千上万,不同类型、不同年代、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太多了,没有遇到过的设备故障就更多了,要想系统掌握可谓困难重重。面对重重困难,杨林没有却步,他认为只有认真钻研设备结构原理及性能,才能掌握快速有效的维修方法。
空余之时,杨林总是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再学习很重要,这是在实践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好方法。”杨林认为,很多技术工人在工作之后,没有再次深化理论学习有些可惜。
为尽快提高自己的技能,凡是厂里和公司的培训学习或者是技术比武,杨林都积极报名参加,多次在厂级、攀钢级的技术比武中获得状元及技术能手称号,并考取了钳工技师。他的这份钻研精神,为他赢得了参加四川机电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技师培训班学习的机会。
在最初工作的几年里,杨林针对原料运输系统减速机型号种类多,联轴器联接方式不同,造成检修困难影响生产的难题,发明了同功率设备通用联轴器,破解了这一难题。此外,他还进行了单线运输系统双驱动改造、液压缸通用联接器等20多项革新项目的创新,他的创新能力至此开始崭露头角。
精益铸就匠品
“既然从事技术岗位,就要自觉进行创造性工作。”2011年,随着西昌钢钒建成投产,需要大量技术能力强的技术工人管理设备。由于西昌距离攀枝花相隔300公里,不少人不愿前往。此时,已是攀钢钒炼铁厂煤化原料运输区域点检组长的杨林主动请缨。他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新设备、新工艺,保产任务自然繁重。为尽快进入角色,杨林一心扑在保障生产设备顺行上。
捣固焦炉scp一体机是捣固焦炉生产集装煤、捣固、推焦于一体的大型主体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捣固锤是该设备的核心部件。由于设计等原因,捣固锤损坏频繁,下线修复一次需30个小时。
每次修复要30小时,有没有更快速有效的修复方法?勤于创新的杨林决心要破解这个难题。没有相关资料,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从实践中摸索。他每天早来晚走,就是要摸透设备的“脾气”。他还叮嘱岗位人员,无论是深夜或节假日,只要发现故障就第一时间告诉他,以便及时掌握捣固锤损坏情况。通过他和工友们的严密跟踪,以及多次修复捣固锤的经验积累,终于成功总结出一套先进的“scp机捣固锤在线修复操作法”。按照此法操作,损坏的捣固锤只需在线2个多小时即可修复,填补了国内在该方面的空白,就连国外的设备厂家人员也竖起了大拇指。
“创新是新时代技术工人的责任和使命。”杨林和工友们针对进口的scp一体机“水土不服”运行周期短的难题,决心“玩转”洋设备。他们相继攻克了“缩短scp机捣固锤更换时间”“捣固焦炉scp一体机高效长寿应用技术研究”等8项重点难题,其中“捣固焦炉scp一体机高效长寿应用技术研究”获得鞍钢重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总结提炼了“scp机捣固凸轮延寿操作法”“scp机托煤底板在线修复操作法”等3项西昌钢钒先进操作法,其中“scp机捣固锤在线修复操作法”被评为鞍钢先进操作法。如今,scp一体机被杨林和工友们修理得“服服帖帖”。
创新铸就匠人
2015年5月,攀钢为了更好地发挥劳模的带头作用,成立了一批劳模创新工作室,“杨林工作室”就此在西昌钢钒挂牌成立。
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的创新技术,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工作技能和经验分享给大家。他带出的10多个徒弟,如今都已成为管理维护设备的行家里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那是以前的旧观念,教徒弟,促使我学习,和徒弟们一起进步,才会推动技术创新。”杨林说。
借助工作室这个平台,杨林将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当作工作室的课题,集思广益,锤炼团队攻坚克难的创新能力。“只要爱琢磨、爱钻研就能创新。”对于创新他有自己的想法。
目前,该工作室已成功设计出scp一体机捣固驱动凸轮可重复利用的凸轮瓦,使用寿命由原来的半年延长至2年以上;对该机托煤底板实施双面对称焊接,延长使用寿命3倍以上;破解煤饼倒塌率难题,使煤饼倒塌率由原来的3%下降到1%以内,达到同类型设备先进水平。近3年,该工作室年均创效达200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家都掌握了这些技术,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保产就会更稳当。”2017年2月,2号scp机推焦杆的一个控制电磁组阀突然出现故障。由于是进口元件,备件无法及时到货。杨林闻讯后,迅速搜索该电磁阀工作原理图及相关资料,主动到现场指点进行检修的工友们,对照图纸边拆解边琢磨,把现场当作交流课堂。在连续作战15个小时后,终于让电磁组阀重新“上岗”了,为生产顺行赢得了时间。
如今,“杨林工作室”已拥有技师3人,高级技师2人,首席点检3人;发明创新成果7项,10项重大合理化建议,6项重大qc成果,累计创效680余万元。由杨林撰写并获得专利授权的成果达18项,其中授权发明4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有1项获德国纽伦堡第65届国际发明展银奖。他本人还被评为“四川省劳模”及“四川国企工匠”,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做一个新时代匠人,不是一句口号,要脚踏实地去实践去创新,传承‘鞍钢工匠’精神。”杨林这样说。